【暑期“三下乡”】青春力量注入黄梅戏!安工程学子赴安庆市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6   浏览次数:10


71日至5日,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美育花”社会实践团奔赴黄梅戏重要发源地——安徽省安庆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实践首站设在望江县小白花黄梅戏剧团。剧团以黄梅戏之乡特有的热情接待了大学生团队,活动聚焦深度体验:剧团弦师首先讲解了黄梅戏特色乐器高胡、琵琶、三弦以及F调唱腔婉转明亮的独特魅力,并现场演示经典旋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尝试拨弦,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

剧团团长亲自上阵,以经典《闹花灯》选段为例逐句教唱,细致分解唱腔韵味,强调衬词如“哪”、“啊”的婉转处理,并示范身段动作的配合。学生们从最初的拘谨逐渐放开,积极模仿一招一式。最令学子们兴奋的是戏服体验环节。服装师讲解完蟒袍、状元袍、小生服饰及各类盔帽的象征意义后,学生们分组试穿。穿上丞相蟒袍的同学被叮嘱“挺胸抬头显威严”,戴上状元帽的则惊喜发现帽翅随头摆动的巧思。身着华服学习台步亮相,沉浸式的体验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不易。

本次活动不仅在于体验,更在于倾听传承者的思考。团长在接受实践团专访时,深入剖析了黄梅戏的传承挑战与发展路径。他强调,当前剧目创新不足制约了认知更新,“黄梅戏传承亟需青年力量注入新鲜血液”。他充分肯定青年演员的探索精神,并指出创新须植根于深厚传统功底,关键在于找到“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表达的契合点”,方能引发新老观众的共鸣。

本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体悟到黄梅戏的艺术价值与传承紧迫性。当青春视角遇见文化瑰宝,当创新思维碰撞古老技艺,一条“守文化之根,创时代之新”的非遗传承之路逐渐清晰。实践团后续将继续深入探寻黄梅戏在当代焕发生机的更多可能。

(文/图:徐子预审:秦广虎;审核:魏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