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5日至8日,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薪火传”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联合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杜小红及当地学校、社区,成功开展了以“传承·创新·共融”为主题的剪纸文化传承系列活动。青年学子们通过文化调研、教学实践、创新设计等形式,深度参与非遗保护,为传统剪纸艺术注入青春活力,也为暑期“三下乡”实践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初遇:一把剪刀剪开的"双向奔赴"
池州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融合江南灵秀与皖地质朴的独特风格闻名,题材多源于山水风光与民俗故事。实践团寻访传承人杜小红。她家中贴满墙壁的精美剪纸令成员们惊叹不已:细如发丝的云纹、薄如蝉翼的花瓣,每一处镂空都凝聚着匠心。杜小红老师表达了对剪纸传承的殷切期望:“我想要剪纸能够发扬出去。”一位跟随杜老师学习剪纸的学生专注练习的身影和杜老师对孩子作品的欣慰笑容,让成员们感受到技艺传承的温度。
传承:课堂内外的"文化种子"
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文化馆和教学课堂,沉浸式体验剪纸技艺。从选纸(区分传统大红纸与现代彩色卡纸)、磨剪刀(保持锋利),到掌握“转纸不转剪”的核心技巧,大家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课堂上,不同年龄段的学员齐聚一堂。小学员王泽楠兴奋地举起作品:“老师,看我剪的白菜!”杜小红老师赞许道:“孩子们的灵气,才是剪纸最好的传承。”成员们在与杜老师交流中,深切感受到她对于“后继有人”的欣慰与喜悦。
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跨界对话”
为探索剪纸的当代表达,实践团联合当地博物馆开展非遗创新设计调研。成员们考察池州生态景区、古村落,从杜老师的作品中寻找灵感——秋浦河波纹、九华山云雾等元素跃然纸上,其设计的“剪纸旗袍”已被博物馆收藏。实践团提出将剪纸融入文创产品的设想,如设计“剪纸灯”。在后续专访中,杜小红老师深入剖析了剪纸技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表示想要剪纸得到传承,更想要它有新发展变化,希望青年人为剪纸注入年轻活力与大胆创新。
感悟:一把剪刀的"双向成长"
短短数日,实践团成员不仅是剪纸这一非遗文化的见证者和体验者,更成为了传承的推广者和接力者。团队成员动情地表示:“杜老师剪了几十年纸,手上的茧诉说着坚守,但谈起剪纸时眼中的光芒,比任何颜料都动人……学员们初次握剪时的紧张与专注,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传承的意义在于‘热爱’……非遗传承人的艺术生命生生不息,青年一代的参与则为筑牢文化根脉注入了希望。”
青年学子感受到了池州剪纸魅力,也在贵池古村的探访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根源。非遗需要被看见,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焕发新生。传承人的坚守是根基,而青年目光的聚焦,让剪纸“活”了起来——不仅跃动在精美的图案里,更闪耀在文化赓续的未来中。
(文:刘欣雨;图:“薪火传”团队;预审:秦广虎;审核:魏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