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安徽工程大学的校门,盛夏的蝉鸣伴着微风穿过松树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崭新的教学楼墙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见九十载光阴在这里流转的痕迹。近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子有幸与一位在这所校园里坚守了四十余年的“老校人”乔泽静老师,听她细说学校从艰难起步到桃李芬芳的岁月故事,从育人理念的传承创新到师生共同书写的奋斗篇章,每一个细节都浸润着时光的温度与教育的初心。
【从“三做”到“三全六专”】扎根初心的育人密码
2003年,学校正式提出“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三做”育人理念,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却被细化成50项具体指标,从“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到“做事”要勤奋务实、勇于担当,再到“做学问”要严谨求实、敢于探索,每一条都像灯塔,为学子指明方向。自2005年起,50项指标便年年列入学生手册,成为每一届学生四年大学生涯的行动方向。做人是根基,做事是路径,做学问是目标,三者环环相扣,才是完整的成长。而随着时代发展,2023年,学校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三全六专”育人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理念,将育人责任延伸到每一位教职工的日常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六专”要求——“正起来、学起来、壮起来、乐起来、勤起来、合起来”,则从品德、学习、体魄、心态、实践、协作六个维度,为“三做”理念注入了更鲜活的时代内涵。这些理念看似朴素,却藏着深刻的智慧:它既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细化落实,让宏大的目标变得可触可及;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可践行的日常准则。更重要的是,它遵循着人的成长规律——先学会做人,才懂得如何做事,最终才能沉下心来做学问,这份坚守,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破茧成蝶】从艰难起步到桃李芬芳
1980年乔老师刚入职时,学校还在长江边的吉和街26号,占地仅 70亩,说是“校园”,更像个简陋的院落,90年代末,抓住高等教育扩招的契机,克服师资不足、宿舍紧张的困难,四年内把学生规模从两三千扩大到七八千;2007年,举全校之力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凭着扎实的准备拿下“优秀”等次,为2010年更名“安徽工程大学”铺平了道路。历届学子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届届批量考入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学府,还有不少人出国深造,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早就刻在了学校的基因里。建校初期,师资力量薄弱,老师们一边要备课上课,一边还要自学深造,“有的老师为了搞懂一台新设备的原理,抱着说明书研究到半夜;有的为了给学生找实习机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市里的工厂。”正是这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守,让学校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硬是靠“软实力”撑起了育人的一片天。
【九秩恰风华】传承中奔赴新程
从早期借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理念,到 90年代初改为“团结、勤奋、求实、进取”,再到 1998年校庆20周年时定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的演变,藏着这所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的思考;从二本招生到如今分数线超过一本线40分,生源质量的跃升,见证了办学实力的稳步提升;从70亩的简陋院落到如今背靠神山公园、获评“最美校园”“园林式校园”的现代化学府,校园的变迁里,是一代代安工程人“在改革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的信念。“今年是学校九十周年校庆,看着现在的学生,再想想当年的艰难,真觉得不容易”。这九十年来,学校变的是规模、是设施、是专业,不变的是“育人”的初心——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采访的同学感慨道:“今天听乔老师讲校史,才明白安工程这几十年的分量,校名换了几次,校园扩了又扩,但那份‘不耍花架子、凡事求实效’的根没变。我们这些晚辈,就得把这份踏实劲儿接过来,让课堂上学的东西能真正用到产业里去,让前辈们的那股闯劲、那份坚守,在我们手上接着发光发热。”九十年的时光,足以让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足以让一所学校从蹒跚起步到步履铿锵。而安徽工程大学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三做”“三全六专”的指引下,在师生共同的奋斗中,这所与时代同频的学府,正带着九秩风华沉淀,朝着更遥远的未来,稳步前行。
(文/图:九秩薪火团队;预审:秦广虎;审核:魏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