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校庆专访|退休老教师许晓菁老师:三十载深耕育桃李,校景蕴涵赤子之心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次数:10

在安徽工程大学即将迎来90华诞之际,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九秩薪火团队采访了退休老教师许晓菁。从初入校园到2015年退休,她在这片土地上深耕30余载,既是管理岗位上的“掌舵者”,也是思政课堂上的“引路人”,用岁月沉淀的故事,为我们铺开一幅学校发展的生动画卷。

双肩挑重担,与校共成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谈及学校90年校庆,许晓菁老师感慨万千。30多年来,她身兼管理与教学双重职责,身负“双肩挑”。在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期间,她为校园文化建设擘画蓝图;作为思政课教师,她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见证并参与了学校的蜕变。她表示:“能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在宣传部工作时,许晓菁老师主导的2005年校园道路与景观命名工作,成为她心中难忘的印记。彼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校规模快速扩张,新增的楼宇、道路亟待赋予文化内涵。

道路命名:藏着育人初心

八条道路遵循“育人为本、彰显特色、贴合区域”原则,以“三横五纵”的格局勾勒出校园清晰脉络。横向的博雅路、博学路、博文路,串联起校园的教学与活动区域,三个路名寄托着对师生“高雅勤学”的美好期许;纵向道路中,立德路取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求之路寓意“求索不止”的治学精神,独行路则倡导“务实前行”的行事态度,这些纵向道路与其他路径共同构成校园路网,每一条路的名字都如同一堂无声的教育课,默默传递着学校的育人追求。

景观命名:让文化融入风景

四大景观各有深意:教工宿舍区的“桃李晨曦”,呼应“桃李满天下”的育人愿景;幼儿园旁的“雅园听荷”,藏着雨打荷叶的诗意;步月桥因“桥影映月”得名,后来增设的六艺柱更添古韵;音乐桥畔的木栈桥与雕塑墙,传递着“星火不息”的传承之美。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许晓菁老师的课堂,总有直抵人心的力量。2005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授课时,她先以华西村、南街村为例,再解读政策蓝图,化解了学生“农村太穷,目标难实现”的困惑。

课后,一张匿名纸条让他至今动容:“本想睡两节课,却听得格外认真。您的内容和方式,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思考。”。还有自称“害羞的人”的学生,通过纸条倾诉职业理想与自我困惑,字里行间满是对老师的信任。许晓菁老师认为:“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真的有收获。教育者需兼具‘深度’(深入钻研)、‘温度’(共情互动)与‘高度’(育人格局),才能让知识与信念真正扎根学生心中。”

九十年风雨兼程,无数像许晓菁老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着学校的发展史。他们的故事,是校庆最美的注脚,更是后辈前行的灯塔。

 (文/图:九秩薪火团队;预审:秦广虎;审核:魏长顺)